4月12日下午,著名作词人、导演方文山与外国语学院当代汉语诗歌的重要代表、诗歌理论家晏榕老师在恕园500座报告厅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东风破》诗与歌的传统及现代化”的对话会。600余名校内外诗歌艺术的爱好者济济一堂,现场嘉宾云集,座无虚席。该对话会由外国语学院与杭师大国际诗歌交流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外国语学院学生张一凡担任主持。
本次对话会包括嘉宾对话、节目表演、提问与互动、签售四个环节。方老师、晏榕老师就诗与歌的问题进行了解读。方老师认为诗与歌在创作的背景、动机、辐射出去的影响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诗的创作比较自由、多元、主观,而歌词却是被动且往往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情感服务的,它比诗更加注重韵脚,更有情感煽动性。晏榕老师则提出,诗与歌既有关联又有区别,诗歌对内在的音乐性要求很高,但同时好的诗歌又会拒斥吟唱性,音乐性在现代诗里往往表现为对词语关系、沉默和呼吸的处理。在两位都钟情的宋词领域,他们也进行了深入交流。方文山老师认为,宋代的美学是一个做减法的美,在自己所谓的“中国风”词创作中,宋词是一个重要的滋养。宋词词牌中的节奏与内容为自己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可以将创作的情怀、构思的画面感展现出来,具有了与其他创作人不同的特质。晏榕老师则认为宋朝的文学更理性更沉静也更成熟,宋词是我国传统诗歌发展到极致成熟后的一个重大文体突破,时代的家国命运以及诗人们自身际遇、语言革命等,和今天的语言窘迫感、心灵漂泊是可以有所关联的,这也是他创作300首《东风破》组诗的动因,以此来完成对传统抒情方式的反思和对现代生存困境的突围。
此外,两位老师还针对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方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是他创作的土壤,是需要永远传承下去的,要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要有文化识别度、要有生活仪式感,要学会用通俗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在传统文化中发掘通俗的魅力。晏榕老师认为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找到一个值得传下去的核心并且激活它,但可以尽量避免商业链条上的平庸的复制化,文化产业和跨界融合应该更大程度地解放人的感受力和个性,而不是使它标准化。他还提出了“诗歌产业化”的新概念,希望能将人文内涵与现代科技、多元传播实现有效融合,使诗意融入消费,回归生活。
曾获两岸三地桂冠诗人称号的台湾诗人,作为神秘嘉宾的颜艾琳女士同样惊艳于方老师的作品。她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了有关现代和传统的问题,她认为歌、诗、舞是三位一体共同产生的,他们都是传统的产物,现代化创作里一定要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才能成功,创作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通过本次对话会,同学们不但对诗和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传统和现代的界限,愿同学们能够肩负起传承传统的任务,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一方天地,也愿每个人永远心中有歌,诗意人生。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子邮箱:xgbxsc@hz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