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风采 > 外语

耿幼壮教授主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讲座

来源 :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作者 : 文/外国语学院汤慕可     时间 : 2020-11-07

 2020年11月2日下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耿幼壮教授,以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在外国语学院进行了主题为“一幅古代绘画引发的当代思考——南希、阿冈本和维欧拉对于形象-生命的思考”的第一场讲座。

本场讲座以一幅古代视觉艺术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彭托尔莫的绘画《圣母往见》展开,旨在围绕法国哲学家南希、意大利思想家阿冈本和美国艺术家维欧拉的对彭托尔莫的绘画《圣母往见》的共同探究,以及各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关于形象-生命或生命-形象的讨论。耿教授认为,三个人切入的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围绕着视觉形象展开,所关注的问题皆与触觉、听觉、运动、时间、身体和生命密切相关,是以不同的方式趋向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试图唤醒形象的生命,并藉此恢复人的感知丰富性和存在完整性。

讲座伊始,耿幼壮教授通过介绍彭托尔莫的相关创作与生平轶事,以及同时代的瓦萨里在《艺苑名人传》中对彭托尔莫的相关记述,使我们对彭托尔莫的基督教绘画有了一定的了解。随后,耿教授主要介绍了让·吕克·南希的理论论著和哲学思想。耿教授认为,法国一代思想家中,南希对艺术的理解是最深刻的,对形象的理解是最有趣的。由耿教授带来的一段电影片段《十分钟花样年华》大提琴篇之五《面对南希》,以电影的形式展现了火车运行过程中的一场哲学谈话,表现了南希对生命形象的思考。那么,何为形象?根据南希的论述,“形象……是那一事物的光辉,是其神显,是其自身实体和自身外表的区分。”对此,耿教授认为,相比于柏拉图更强调形式对于感官的作用,南希更注重“触觉”,所谓真理的光辉其实是与理念相融的形式,理念应是触及心灵的感知。此外,耿教授指出,由于南希“换心脏”的独特生活经验,南希开始重视“生命技术”的问题,重新思考生命形象问题,并且回到基督教传统中寻找资源。接着,耿教授带领我们一同仔细欣赏彭托尔莫的画作《圣母往见》和皮耶罗·拉·弗朗切斯卡《分娩的圣母》,并且结合南希《形象的根基》中的《形象的依据》一节了解南希从基督教传统中寻找资源的实践,探索南希的艺术形象思维和思想。根据南希《形象的依据》,“两个仆人的目光……绘画正在寻求的东西,是一个观者和一幅绘画主体之间的相互往见”,耿教授指出如果绘画的对象表现为凝视,观者则是被看者。结合对《何为世界,何谓意义——让·吕克·南希的意义世界》的引述,耿教授认为在《圣母往见》这幅绘画中,被圣灵充满的不止是相对而视的圣母和以利沙伯;欢喜跳跃的不仅是生命,同时是画布上的光与色。耿教授指出这就是何以南希说“在某种意义上……绘画的真正挑战……那不可见者必须要跳跃出来。”

本场讲座的最后,在场师生意犹未尽,继续进行研讨学习,耿教授耐心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就各种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场气氛融洽。

耿幼壮教授主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讲座

耿幼壮教授主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讲座

 

快速链接

关注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子邮箱:xgbxsc@hznu.edu.cn

官方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1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版权所有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子邮箱:hsdxfb@163.com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