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当前位置 :  首页 > 思政教育 > 教育时评

[人民网]西南科大:发现和放大学生的创新潜质

来源 :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作者 : 学生处     时间 : 2018-11-05

■教改风景线 关注本科教学改革

谭佳敏是西南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14级学生,今年9月,她顺利进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但回想起申请推免研究生的过程,她至今仍兴奋不已。

“面试时,老师说我的简历让他眼前一亮,结束时直接给了我肯定的答复。”谭佳敏说,大二下学期,她加入了学校的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正是这两年跨学科的学习和在实验室的科研训练,对申请推免研究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谭佳敏所说的创新实践班,是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依托校内实验中心(室)、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开设校级和院级创新实践班,探索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共有校级创新实践班13个,院级创新实践班22个,在本科生实践能力训练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创新实践班是学生的“第二班级”

作为一所多学科的省属本科院校,如何在有限办学条件做好普惠教育的同时,为学有余力和有拔尖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平台?开设创新实践班,提升大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是学校破题的思路。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是西南科技大学于2007年组建的第一个校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依托该校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而建,班级实行“2+1”培养模式。前两年,通过寒暑假集训、两期科研项目训练,夯实基础,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协同创新精神;大四,学生自选毕业设计题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综合学习,并与研究生培养衔接。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成了学生的“第二班级”。在这个“第二班级”里,谭佳敏和同学组队完成了一个自行车防盗系统研究项目,她的管理学理论在团队建设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她学习了很多工科知识,让她在申请推免研究生时底气十足,“面试老师也正是看好我具有较好的实验室经历和对一些编程知识的掌握”。

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古松介绍,创新实践班实行动态管理,学生入班后建立创新班学籍,但学生的主修专业、学制和总学分保持不变。在校优秀的大二、大三本科生通过考核后可入班,学生可自愿申请退班,注销创新班学籍。

创新实践班教师不是“拉郎配”

复合实验班、创新实践班,这样的实践在高校有很多,但在师资配备过程中,往往出现“拉郎配”的现象。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学校对创新实践班的开设首先提出了要求:在师资配备上,一个班级要求有5到7人规模的固定教师团队。

工程训练中心是西南科技大学最先开始尝试开设创新实践班的机构。该中心主任尹显明介绍,中心为创新实践班配备了辅导员、导师和实验室管理员,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从选题、文献资料查阅、申报书撰写、项目跟踪、结题等全程对学生进行训练,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激发青年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和进取精神。

同时,西南科技大学通过提高绩效考核系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对创新班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尹显明说,在工程训练中心,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的岗位基本职责定为4级,但指导创新实践班学生则定为4—7级岗位职责,而职责对应的就是绩效考核的参考系数。政策激励下,教师参与创新班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学生创新的潜质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放大。”西南科技大学校长董发勤说,创新实践班首先是基于全校选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面临不同的学科知识困惑,除了创新班教师指导他,学生还能带着问题去请教他所属专业学科教师。当多学科的参与成为可能时,全校性的学科网络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所有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

“这是物相及晶体结构分析室,这是电子显微分析室……”日前在西南科技大学采访时,该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霍冀川不断给记者介绍中心的各种“高大上”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一间分析实验室,看到两名学生正在做实验,他们正研究石墨烯的表面结构。

据霍冀川介绍,分析测试中心目前拥有40余台(套)大型精密分析测试设备及配套运行设施,总价值超过了5000万元。“实验设备可以用坏,但不能放坏。”霍冀川指着两名正在做实验的学生介绍说,他们都是本科生,拿到了“上岗证”,都能来实验室独立操作设备做实验。

原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霍冀川所在的分析测试中心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训,一旦学生通过了设备操作考核,拿到合格证,就能使用中心的实验设施。

西南科技大学有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中心29个,内设500多个实验室。基于这些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开发了700多门实验课程,运行了3000多个项目。同时,学校凭借“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优势,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大型科研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重量级科研实践平台,而所有科研资源都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免费开放。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作为省属本科院校,我们更是要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董发勤说,“创新”最终要从理论层面应用到实际科学创造和发明中,而学校要做的就是发现有潜质的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把因为感兴趣而萌生的创新构想,转化成可落地服务社会的财富。 (倪秀)

信息来源:http://edu.people.com.cn/n1/2018/1102/c1053-30378567.html

快速链接

关注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子邮箱:xgbxsc@hznu.edu.cn

官方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1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版权所有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子邮箱:hsdxfb@163.com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