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风采 > 外语

复旦大学杜晓帆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来源 :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作者 : 图 | 外国语学院陈上静 柴楚楚 文 | 外国语学院胡博涵 马庆凯     时间 : 2020-11-10

      2020年11月6日下午,应我院跨文化研究所与中外文化遗产比较研究中心的邀请,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杜晓帆教授在外国语学院501会议室作了题为“文化遗产: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讲座以线下、线上两种方式同步进行,我院院长欧荣教授、跨文化研究所郭景华教授、马庆凯博士、学院20多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了线下讲座,杭州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35位老师通过在线方式参加了研讨。讲座由欧荣院长主持。

      讲座伊始,杜教授介绍了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进入国内的传播过程。自1985年中国知晓了《世界遗产公约》的存在、开始申遗后,至今已经有55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这些遗产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他结合《世界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文化遗产的类型已逐渐扩展至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传统技艺、民俗、口头文学等。杜教授提出,某一事物是否是遗产重点在于它是否和人发生了关联,有情感、记忆等层面的连接。结合锥子山长城修复争议的案例,他指出对遗产价值的评估需要明确主体和客体,不同主体对同一个客体的价值认知往往不同,价值是被人主观赋予的,而不是内在的、固定的。结合出土文物的修复之争、巴黎圣母院遭受火灾后的修复等案例,他强调在各种主体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文化遗产的价值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永恒不变的价值。

      接下来,杜教授结合他的团队在国内多省开展的乡村遗产调查,分享了他对该议题的思考。过去乡村遗产主要讨论技术问题,现在已扩展到“为谁保护”、“保护什么”、“谁来保护”等问题。过去乡村和城市是相互流通的关系,如今已经变成单向流通。在村庄逐渐消失的当下,最重要的是找到乡村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即它对我们、对国家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杜教授提出,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乡村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田园中的家国情怀”可以被视为乡村遗产的核心价值。乡村遗产包含着乡村民众的生存智慧,例如哈尼梯田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体现的生态文明、人与人之间合作共处、人与环境协作的精神。

      最后,通过2001年日本海啸后灾区民众首先重建被摧毁的老房子这一例子,杜教授指出,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人是文化遗产的灵魂,文化遗产让我们了解自身的过去,而且对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启迪。

      在问答环节,在场师生与杜教授进行了积极交流与互动。这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杜教授通过丰富案例与启发式讲解使得讲座深入浅出。许多校内校外的听众表示参与该讲座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受益匪浅。

微信图片_20201109080330

                                                                复旦大学杜晓帆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快速链接

关注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子邮箱:xgbxsc@hznu.edu.cn

官方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1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版权所有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子邮箱:hsdxfb@163.com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