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盎然的杭城,既是历史文脉的承载地,也是创新实践的热土。11月12日,“望道学堂”系列行走思政课接连启动,120余名2025 级本科新生分别走进余杭“绿水青山线路”与良渚遗址,在沉浸式行走中触摸城市根脉,将文化传承、共同富裕与青春责任融入成长感悟。
绿水青山间,体悟共同富裕实践
“杭城走读记:杭城寻脉,青春扎根” 主题思政课中,仓前校区新生在沈钧儒法学院金成老师的带领下,开启 “绿水青山线路” 打卡之旅。首站抵达全国首家区级共青团纪念馆 —— 余杭共青团历史纪念馆,新生通过史料实物,聆听不同时期余杭青年的奋斗故事,深刻体悟团员担当与五四精神。
随后,队伍走进鸬鸟镇蜜梨科技小院,三水果业负责人陈波详解蜜梨产业从传统种植到 “科技 + 文旅” 融合的转型历程,让新生直观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强劲动力,以及基层工作者助力共同富裕的坚守初心。最后一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梨膏糖制作现场,金成老师结合全程见闻宣讲,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 “两山” 理念深度结合,阐释乡村振兴的 “文化、科技、人才” 内核,让理论知识入脑入心。
良渚遗址旁,触摸五千文明根脉
下沙校区良渚专场也正式拉开帷幕,同学们沿 “宫殿 — 稻田 — 水坝 — 玉鸟集” 一线,开启 1.5 公里的沉浸式行走学习。小教 242 班凌欣怡以《在良渚的泥土里,读懂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题现场宣讲,从遗址中的一土一玉、一坝一稻切入,带领师生在行走中串联良渚文明的发展脉络,让千年文明故事更具青春表达。
走进良渚博物院,“玉琮王” 前的扫码互动让神人兽面纹跃然屏上。凌欣怡结合宣讲主题解读:“内圆外方的造型、跨越地域的统一文化符号,正是五千年前‘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这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脉所在。”走出遗址,玉鸟集文创街区的创意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古老元素转化为青年喜爱的生活场景,印证了凌欣怡在宣讲中提到的“文化从不是玻璃柜里的高冷展品,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温度”。活动尾声,师生将 “治水、协作、创新、生态” 等关键词写在留言卡,轻轻插入稻田,让行走中的感悟扎根大地,也让良渚文明的精神基因在青年心中悄然生长。
据悉,“青溯知行・走读杭城”行走的思政课工作坊本学期还将推出“创新空间路线”等多场现场教学。系列行走思政课打破传统课堂界限,以青年话语体系解读宏大主题,让“大思政课”真正开在杭城大地,引导新生在“看听思悟”中深化认知,让文化自信在脚下生根、在心中发芽,未来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子邮箱:xgbxsc@hznu.edu.cn
官方微信